找到相关内容698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密教略说

    阿閦、宝生、阿弥陀、不空成就是)。乃明法相宗之转识成智说,表现于图者也。即前五转为成所作智(羯摩部之不空成就)。第六转为妙观察智(莲华部之阿弥陀)。第七转为平等性智(宝部之宝生),第八转为大圆镜智(金刚部之阿閦)。之说;以四四智之说为组织者也。中央之大日如来,表示此四智根本,为宇宙之实在;当法相宗之所谓清净法界(法相宗合此四,与清净法界,谓之五法)。而法相宗以清净法界为法身;以成所作智为...

    蒋维乔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1666534.html
  • 萨迦班智达生平、事业简介(2)

    识阿赖耶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的智慧;谓能显现世界万象如大圆镜,故名。(3)平等性智,称第七末那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,因此智视世界万法平等无差别。(4)妙观察智,第六意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,由此智妙观万法,明知善恶。(5)成所作智,眼等五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,由此智可成就自利利他之事业。 [40]十地,佛教用语,大乘菩萨十地,是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。即欢喜地、无垢地、发光地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1167946.html
  • 未来传戒的兴衰

    身口两业是一种色法,没有受戒的功能,必须假借心的造作,以心为主。然心是无形无相,无法表现请师的动作,故还是要假借身口来表达我们乞戒的意思,所以必须以色心二法为体。  心是指什么心呢?小乘不谈第七、第八,只说第六意识:以第六意识的意为思心所。如同作戒从开始登坛,到三羯磨法完毕的第一刹那之前,身口意运用方便的造作,假借身口成就我们的心意去受戒。能受戒的心是正的,而以身口为副。四分律宗是这样说的,...

    道 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3468392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三)

    境诸法为所缘。而法相宗则建立八,系于六境之外另立七、八二所缘之境,即第七以第八的见分为所缘,第八以种子、有根身、器界三境为所缘。因此,所缘的六境诸法,是从六聚合而起的影像相分,而其影像是以...关于行相之义,可从唯识典籍探知,如:护法造、玄奘译的《成唯识论》卷第二云︰“此识行相所缘云何?谓不可知执受、处、了。了谓了别,即是行相。以了别为行相故。……达无离识所缘境者,则说相分是所缘、见分名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068455.html
  • 依师和皈依三宝

    再加上法界体性智,为“五智”。  ①大圆镜智:是第八识离一切生死烦恼杂染之法而得的无漏智慧。因其智体清净,如大圆镜之光明,能遍映万象,纤毫无遗,故名。配于东方阿闪如来。. ②平等性智:是转第七,远离我见、我执,而得自、他平等之理的无漏智慧。因有此智,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。配于南方宝生如来。  ③妙观察智:是转第六,而得能观诸法空理的无漏智慧。此智能观察到众生不同根机,而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3868595.html
  • 解读佛教文化:唐代佛教(2)

    知识,这叫做意识。它还说不清楚心外无法(事物)的无理之理,再加一个叫做末那第七。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,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,叫做第八,即阿赖耶识。末那与阿赖耶互相为因。阿赖耶识中...贪欲。  法相宗以阐明“万法唯识”、“心外无法”为宗旨,亦名唯识宗。依唯识论所说,以为宇宙万有,都不过是由心识之动摇所现出之影像。内界外界,物质非物质,无一非唯识所变。而所谓能变,有八种,即眼识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4568851.html
  • 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,未曾说过一字?

    在你的八里了。这个第八,叫阿赖耶识,是储藏。所有一切好的种子、坏的种子,生灭与不生灭,都储藏在这个仓库里。  一旦人死了,肉体已坏了,四大分散了,这个身体不能用了,房子坏了,要搬家了。这个时候,因执我故,就生出了中阴身。中阴身者,就是原来的肉身已坏了,人已死了,而未来的身体还未形成,还没投胎转生,就在这中间时期,第七末那——我执,执著了有我,就有我身,于是由意生出一个虚幻缥缈之身,叫中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1369064.html
  • 唯识论和唯心论的研究和比较

    真正的本质!   二、末那,又名第七,是指自我意识的相对性。经典上指出此的性质是“恒审思量我”。这时,我们要注意,经论里对末那有不同的解释:有些说末那没有存在,是唯识学者的蛇足;有些人主张必须同...判断的成立,甚至一切知识上判断的可能,除有了直观形式容感觉经验外,还必须有一种适当的整理统一作用加上去,才能对直观的内容发生认识,成为如。这种整理统一作用,康德称为“知性”(understanding...

    史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4669484.html
  • 佛教的历史存在与现代反思

    基础上加添上第七“末那”(Manas)和第八“阿赖耶识”(Alaya)。前六中的前五,属肌体生理功能所具有的直观性经验认识,即所称之为的“唯外门转”。前六中的第六“意”,是前五运作的...达到“唯识无境”的境地。“”还有待于发展和提高,这便产生了末那与阿赖耶识。作为第七的末那,它是联结前六与第八的中介与纽带,它负载着前六经验认识的箱箧,使之运送到阿赖耶识的彼岸。故它的作用与...

    余树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1469525.html
  • 隋唐佛学思潮泛论

    整理成《成唯识论述记》,简要地表达了“唯识宗”的基本理论框架,亦被奉为“唯识宗”的开山祖师之一。   “唯识宗”,重在一个“”字。他们把“”分为八种,前五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属于人固有的视、听、嗅、味、触五种感觉器官;第六为“意识”,其功能是整理杂乱无章的前五第七为“末那”,其功能是显现自我本体;第八为“阿赖耶识”,又称“种子”,它藏有无量种子,是产生一切的根据。“阿赖耶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269606.html